查看原文
其他

“瘸腿”的钠离子电池量产元年:各路企业疯狂布局终迎落地考验,撕下成本遮羞布后凭啥分庭抗“锂”?

俞琪 新能源日报 2023-11-15

①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提速消息不断,但碳酸锂价格较高点已基本腰斩。分析认为,若其与锂电池价格相差不大,错位竞争将变成同位竞争,难以掩盖性能劣势。
②梳理钠电企业布局进程,中科海纳等公司进展最快,宁德时代、海四达等已有明确产能规划(附图)。此外,正极材料路线分歧亦决定产业进展快慢。


编辑|俞琪

钠离子电池今年以来不断传出产业化提速的消息。据媒体报道,搭载宁德时代钠电池的首款新车预计四季度上市,采用的是钠电池与锂电池混装的方案;比亚迪的钠电池也将在下半年量产上市,同样也采用了混装的方案。此外,星恒电源、雅迪科技、传艺科技、孚能科技、江铃集团等企业也纷纷宣布更清晰的钠电池产业化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传艺科技本周二强势涨停,其此前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钠离子电池产品市场拓展情况良好,目前已实现订单和销售收入,大规模效益释放尚待产能规模的进一步释放。但公司股价自去年12月高点迄今累计最大跌幅已超过50%

众多信号似乎都预示着钠电池量产箭在弦上。但与此同时,今年碳酸锂价格的一路走低却为此蒙上一层阴影。据上海钢联周五发布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涨2500元/吨,均价报30.25万元/吨,现价相较于此前60万元的历史醉高点已基本腰斩。对此,市场传出质疑声,钠电池对于动力电池的“平替战争”是否还未开始便要结束,以及今年即元年的呼声还能否如期而至

陪跑三十年一夕到量产 撕下成本优势标签下钠电池本领还剩几何?
实际上,在锂电池与钠电池开启实际应用之前,两者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同期起步,工作原理也非常接近,不过,因在电池材料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日本索尼于1991年率先将锂离子电池投入市场,正式开启锂电池商用时代,而钠电则因能量密度天生较低而与市场要求格格不入,从此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陪跑之路
不过,这一切自2020年起碳酸锂价格狂飙后发生了改变,钠电池终于枯木逢春。在电动车需求暴增,叠加锂资源快速稀缺的大背景下,碳酸锂一路飙涨,电池级碳酸锂去年11月甚至突破每吨60万元的大关,相较于2020年7月涨幅近1300%。

成本高企下锂电池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开始重视钠电池这一Plan B。据测算,理论上钠电在材料成本上相较锂电池可以下降30%-40%。2021年一直陪跑锂电的钠电池迎来爆发期。当年,宁德时代等锂电企业尽数入局,同时还有各种新兴钠电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其中,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随后,多家机构陆续发布研报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元年在即,一夕到量产之风日盛。
能够看出,钠电池“异军突起”实际很大程度是依靠着碳酸锂飙涨,那么,当前碳酸锂价格急速下滑势必促使锂电池价格回落,成本优势被不断侵蚀的钠电池还剩下什么呢?
对此,有乐观分析称,钠离子电池崛起的原因并不仅是原材料价格这一因素。钠离子电池在技术的不断升级下,性能正逐步靠近锂电池,同时在低温情况下,钠离子电池的适应性更好,可以更好地解决冬季电动车续航大幅衰减的问题,这也支撑着钠电池能够不断落地。
但另一方面,市场分析普遍认为,钠电池如若没有成本优势,则难以掩盖性能劣势。钠电池最理想的应用场景是储能和两轮电动车,可以看到新能源汽车实际使用的是钠加锂混装的方案,因此之间存在错位竞争,不过当两者价格相差不大的话,错位竞争就变成同位竞争,可同位竞争又没有价格优势。
除此之外,据测算,钠电池推广期成本在0.5元/Wh~0.7元/Wh,发展期成本为0.3元/Wh~0.5元/Wh,爆发期成本在0.3元/Wh以下。当碳酸锂价格降低至20万元/吨时,磷酸铁锂电芯的材料成本与钠电芯的材料成本相当。有业内人士指出,钠电池当前还未大规模落地,样品成本与量产成本不能比较,因此成本其实比磷酸铁锂还要高一点,如果锂电池跌价抹去成本差距,钠电池普及就无从谈起。而拉长时间来看,有锂电行业相关人士预计,锂电产业链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行业仍处于去库存的状态
“瘸腿”的量产元年:钠电池企业三条技术路线上分输赢
那么,今年钠离子电池的量产元年还会如期到来吗?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传统锂电池厂商还是新兴电池厂商都在加大布局,新型电池厂商发展劲头迅猛,产能铺开迅速。
根据浙商证券3月31日研报具体来看,当前,国轩高科、蜂巢能源、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企业处于研发和技术储备阶段;派能科技、立方新能源、百川股份等公司处于小试阶段;鹏辉能源、同兴环保、传艺科技、众钠能源、为方能源等进入中试阶段;宁德时代、海四达、悦纳新能源、维科技术、孚能科技处于量产布局初期,具有明确的产能规划。中科海纳、华阳股份以及多氟多等初创企业钠离子电池进展最快,目前已实现产品下线

浙商证券统计,钠离子正极材料累计规划年产能82.7万吨,负极材料累计规划年产能15.4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尚未放量。

而进一步来看,钠电池的进展快慢主要是在正极材料路线上的分歧。目前,钠电池可选择的正极材料有三种,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与普鲁士蓝类材料

其中,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便主推采用普鲁士蓝类材料,今年美联新材及旗下美彩新材与立方新能源、七彩化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就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白)共同展开研发、实验,首期合作期限为10年。不过,该材料虽然能量密度高,但循环性能稍差。
据宁德内部人士介绍,公司已暂缓了普鲁士蓝类材料的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改用层状氧化物与聚阴离子材料努力达成量产。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最成熟的材料是层状氧化物,技术转化率和成本低,产能也有保障,综合性能优异,更受市场青睐。主要研发的公司有中科海纳、立方新能源、钠创新能源等。在聚阴离子路线中,其化合物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高,且具备最长的理论循环寿命,最适宜长时储能众钠能源、多氟多、传艺科技、鹏辉能源等公司都有在布局聚阴离子正极路线
不过,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企业加速产能布局和技术路线研发,但在真正实现落地量产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而目前已知的是,半只脚已迈入量产元年的钠电池似乎还处于较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要想充分发挥其成本优势需要大规模落地量产,但想达到规模化量产又同时需要成本优势这一主要支撑。另一方面,公开信息显示,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则在150-210Wh/kg。目前亿纬锂能第一代大圆柱钠离子电池产品能量密度为135Wh/kg,此外蜂巢能源在研的第二代钠离子电池产品为例,预计四季度计划完成160Wh/kg 的钠离子电池开发。可以看到现在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刚刚达到锂离子电池的下限而已
对此,有市场分析坦言,今年钠离子电池在两轮电动车、特种车辆等对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场景应用速度更快,而在能量密度要求相对较高的乘用车场景,还远远没有达到大规模量产上车的程度
浙商证券也表示,现阶段钠离子电池产业链还处于导入阶段,电池材料和电解液工艺处于发展初期,钠离子电池产业的商业化落地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新能源日报往期报道代表企业及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深度内容

锂电

宁德时代 | LG新能源 | 国轩高科 | 亿纬锂能 | 赣锋锂业 | 中科海钠 | 杉杉股份 | 当升科技 | 欣旺达 | 蜂巢能源 | 天奈科技 | 嘉元科技 | 中创新航 | 杭可科技 ……

光伏

隆基绿能 | 通威股份 | TCL中环 | 晶澳科技 | 晶科能源 | 大全能源 | 天合光能 | 大全能源 | 禾迈股份 | 昱能科技 | 奥特维 | 金博股份 | 中信博 ……

氢能

亿华通 | 雪人股份 | 致远新能 | 厚普股份 | 美锦能源 | 中泰股份 | 全柴动力 | 国富氢能 | 雄韬股份 | 未势能源 | 捷氢科技 ……

储能

派能科技 | 新风光 | 中储国能 | 博力威 | 南网科技 | 晶科科技 | 国电南瑞 | 中天科技 | 德方纳米 | 锦浪科技 | 格林美 | 百川股份 ……

新能源整车

比亚迪 | 小鹏汽车 | 蔚来 | 理想汽车 | 长安汽车 | 东风汽车 | 北汽蓝谷 | 江淮汽车 | 广汽集团 | 福田汽车 | 吉利汽车 | 长城汽车 | 小康股份 ……

自动驾驶

百度 | 长光华芯 | 天岳先进 | 中威电子 | 德赛西威 | 四维图新 | 智驾科技 | 华阳集团 | 中科创达 | 纵目科技 | 宏景智驾 ……

出行

曹操出行 | T3出行 | 嘀嗒出行 | 哈啰出行 ……

充换电服务

特来电 | 能链智电 | 星星充电 | 易事特 | 国家电网 ……

特色栏目

对话新能源100人

前晨汽车创始人兼CEO黄晨东(智能驾驶商用车场景践行者)

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动力电池行业勇闯者)

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光伏产业海内外垂直一体化布局领航者)

众钠能源总经理夏刚(钠离子电池创新者)

宏景智驾创始人兼CEO刘飞龙(自动驾驶大潮中的探索者)

昱能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凌志敏(国内微型逆变器先行者)

纵目科技创始人兼CEO唐锐(自动驾驶与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老兵)

持续更新中……

碳中和周报

快递传递全球碳中和最新政策、市场、技术及投融资等信息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